首页  中心简介  教学培训  教学沙龙  教师咨询  名师风采  资源中心  推荐书目 
 
部门新闻
· 南京师范大学举办教学沙龙“...
· 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启...
· 同济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 教师与大学教育——清华大学...
· 上海交大教学发展中心让教师...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他山之石>>正文
 
教师与大学教育——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教学学术能力”讲座侧记
2014-03-18 11:08     (点击: )

 

透过另一只眼看教育

 “我的孩子必须成绩第一,否则就是父母的失职。”———蔡美儿(虎妈

过去25年来最瞩目的让全世界发生改变的是两个哈佛辍学生:比尔·盖茨(电脑神童,13岁开始编程,20岁开始领导微软;孩子般的微笑背后隐藏着难以捉摸的独到眼光;他的财富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神话,31岁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亿万富翁,39岁成为世界首富。)和马克·扎克伯格。(马克·扎克伯格,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办人,被人们冠以盖茨第二的美誉。哈佛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辍学生。据《福布斯》杂志保守估计,马克·扎克伯格拥有135亿美元身家,是08年全球最年轻的单身巨富,也是历来全球最年轻的自行创业亿万富豪。)———萨默斯 (美国奥巴马总统首席经济顾问、哈佛大学前校长

那么学校教育要(能)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教育是干什么的?”……

带着这些交织着矛盾却又十分现实的教育话题,上月24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教授以表象推导出问题、以问题探索本质的方式,开始了西南财经大学第95期大学教学发展系列讲座。  

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

正当与会教师在脑海中紧张构思应对这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史教授给大家展示了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的8岁孩子的画面,并以爱因斯坦名言如果一个想法最初听起来不荒谬,那就不要对它寄予太大希望和比尔·盖茨实践(中学7年,投入1万小时=3×365×10小时从事编程和测试)为原点,阐释了学校教育在促进个人发展方面所面临的尴尬遭遇。

对学校教育与人才培养结果现象的梳理,就人的创新能力而言,学校教育如果不能培养,至少不要伤害的判断,让大家深度进入教育教学的性质的追问。她列举了对教育概念的科学说、艺术说、工业说、农业说。并以之归纳出教育内涵共性,从而引导大家认识教学工作所具有的个体性共同性普遍性不确定性生成性等特征。因此,“教师尝试新方法时面对的风险及孤独感,决定了教师投身于教学改革需要支持。

教职发展没有终点,却有彼岸的召唤

史教授认为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人,是后天训练与教育的结果。”“教师的职前教育只是使教师获得从业的基本知识;教师的专业水平得以提升主要发生于以学校为本的在职阶段,其核心是获得产生于处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情境过程的专门化知识。”“这种专门化知识只有在实际从事教学活动和对这种活动的研究过程中获得的强调,更是让教师理解到教学无止境的深意。

随即,在全身心地投入对于学生的责任义务,对我的学科、我的专业同行、我的大学和公众的责任义务……”的美国研究性大学教授苏格拉底式的誓言声中,更让大家体验到教学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一项具有道德感的职业。从教之术到教之道的沐浴中,一种使命的升华油然而生。  

现实与历史中探秘教师职业

可是理想的光环在触及到现实的领域时候,尘埃也与之伴生。从高妙之境的寒幽中,史教授又从高等教育面临的外部压力、外部需求、外部支持,到高校系统内部、高校系统内部扩张、高校系统内部分化、资源约束,再到内部组织变革、学术职业变化,进而到教育教学一线,从外到内解析了复杂现实背景下的高校教师学术职业,升起了熟悉的人间烟火味。又根据现代大学从学术部落学术资本主义转变路径,从历史的荆棘中发现了高校教师学术职业变迁的幽径。随后,通过引用了博耶(ErnestBoyer发现的职能,整合的职能,应用的职能,教学的职能的大学教职职能划分,重申了大学教职是将上述职能有机融合在一起,综合进行研究、整合、应用及传授知识的过程,指明了当下的大学教职路径。  

基于实证研究的大学教学解惑

理论总是灰色的,现实却具有迷雾,只有将现实与理论融合,阿里巴巴之门才能打开。正是如此,史教授结合自身主持和参与的几项全国性的教师和学生实证研究:一是分别介绍了其开展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博耶的教学学术理论和进行调查分析的几个维度。二是通过传统的质量观到现代质量观的变化,介绍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育)质量评价内涵,并依据大学生学习性投入(STUDENTENGAGEMENT理论背景、调查发现和调查分析,让大家从直观数据感受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的学习体验差异,让之前具有的常识判断不再具有坚实的基础。  

大学,不要在卓越中迷失

史教授从当前高等教育教学在追求卓越时忘记了自己的灵魂出发,以前任哈佛学院院长哈瑞·刘易斯大学忘记了更重要的教育学生的任务和哈佛《教育改革报告》(2006年)对什么是21世纪受过教育的人的定义,引起大家对当前教师肩负的教学责任的思考。并且,以哈佛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假定进行质疑,对熟悉的事物重新思考,揭示表象下的本质,使自己重新定位来与大家共勉,共同面对这个时代对教育教学的重新界定,对教育育人的终极回答。

 

关闭窗口